9月19日记者获悉,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将与日本株式会社小学馆动漫发展中心合作,投资5000~7000万元人民币,共同打造动画片《关公》。此番与中国合拍《关公》,是由中国出资,日方负责动漫设计并以10%的技术入股为合作形式。中日“合资”后的英武关公会不会被搞成“卡哇伊”(日语:可爱)形象,着实引发很大争议。(9月19日《华西都市报》)
假如不是历史问题,日本人参与拍摄动画片《关公》,其实是一个商业范畴的“业内话题”。公众排斥日本人参与《关公》,可以举出很多似乎合情合理的理由。但时过境迁,对中日合拍《关公》谈之而色变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合拍《关公》也是我们学习提高动画制作水平的机会。
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人动画比我们拍得好,我们可以向日本人学习。有人担心,关羽将与机器猫成“同门”,“合资关羽”会不会变味?即便放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不同的人心中也必然有不同的认识,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关羽。所以,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日本人参与拍摄《关公》,必然会加入自己的认识,但这不至于有多可怕。
笔者以为,中日在合拍《关公》过程中,中方合作者必须体现更多的主体性姿态,最大限度地确保关羽形象的中国味道。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的常光希副院长称,中日合拍《关公》也有些无奈,因为日本动画的技术和包装世界领先。不难看出,合拍《关公》的中方动机是出于趋利多赢的市场战略考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当然无权斥责这种跨国文化合作行为的正义性。可是,诚如许多国民关心的一样,我们关注的并非中方合作者的商业动机,而是《关公》动漫剧投入文化市场后关羽形象是否严重“变味”问题。
总之,为了尊重国民心中对关羽勇武形象的偶像般崇拜,中日在合拍《关公》过程中,中方必须体现更多的主体性姿态,唯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关羽形象原汁原味,而不会被搞成“卡哇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