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天的长沙卡通艺术节和第四届中国卡通产业论坛刚刚在长沙落下帷幕,"中国动画产业如何发展"这一话题再次成为中国卡通业界探讨焦点。为此采访业界一些知名人士发现,长期困扰中国动画业发展的问题仍然是"观念"二字。
尴尬背后的市场机制考验
"我们中国人搞动画其实不缺钱,不缺人,也不缺好故事,缺的是把好故事变成钱的能力。所以说,中国的孙悟空不会赚钱。"中国卡通产业论坛秘书长傅铁铮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中国卡通产业论坛是以中国卡通产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主题,在动画、漫画、数码以及相关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产业峰会。作为论坛的发起人和秘书长,傅铁铮长期以来关注并致力于推动中国卡通产业的发展。
"我一直认为中国动画面临的问题不是仅靠几个'画小人的'就能解决,中国动画的关键问题是解决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否则中国动画就翻不了身。"傅铁铮认为,中国动画发展首要的是解决市场机制问题。
"我们当前缺乏一个很好的市场机制,所以也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作机制,而这两点没有,也就不会有钱来投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卡通艺委会委员、旅法动画艺术家张天晓与傅铁铮的观点不谋而合。
记者从第四届中国卡通产业论坛上了解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产动画片工作者全部由国家养起来,而他们的作品能否流传、能否收回成本跟创造者、制作者完全无关,这样的情况使辉煌一时的中国动画业一步步地把自己关进了象牙塔,最后的结果就是动画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从创造者直接进入仓库,根本无缘见观众,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再创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国产动画基本上处于有作品而无产品、更无商品的局面。
庞大市场难解产业困境
"长期以来,我们中国人对动画、卡通这种艺术,或者说艺术产品本身的特质认识不清,甚至可以说根本不把艺术作品作为产品、商品来看。同时,也很少考虑到观众或者是消费者对卡通这种文化产品的消费诉求是什么。"傅铁铮认为,人们看动画片或者购买卡通产品的第一诉求是"找乐儿",所以设计一部动画片的时候,能不能给大家提供快乐应该放在第一位。而国内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状是,首先注重动画片怎样具有教育性,或者提倡"寓教于乐",而"寓教于乐"往往就成了"有教无乐",结果是中国的孩子不喜欢看,外国的孩子看不懂。
有卡通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保守计算,电视动画片每分钟制作费为1.5万元左右(国际通常平均制作费每分钟为1.2万美元),每年制作市场商机可达37.5亿元。按成本投入1,播出收入、版权、形象出让权及衍生产品的收入为3计算(美国为1比4),则每年还有112.5亿元的市场机会。如果国产电视动画片在创作、制作运行机制上与国际接轨,将有三分之一的片子可出口,那么,国外播出国内与国外片价之比为1比4,这一块又将会有6亿多美元的外汇收入。也就是说,我国卡通业存在着每年总计200亿元的庞大市场。
"面对中国如此大的卡通市场无人投资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投资回报。"张天晓认为,国产卡通片90%针对国内市场,而仅靠国内播出和音像市场是根本无法收回巨额投资成本的。卡通片是所有动漫产业中投资最大的,应该是卡通书的200-300倍。一般来讲,国内拍摄一部每集26分钟、26集的卡通片所需资金约为400万-700万。而全国播出收入及音像制品版权收益总计只能回收约200万。除了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极少数的电视台之外,绝大多数电视台给出的价格之低甚至不如翻录相应数码带。这就导致众多的卡通公司举步维艰,也让众多投资者徘徊在卡通产业门外。
整个产业链从一开始就断开
"如果让你创作想像力十分丰富的动画片而没钱买饭吃,你还做得下去吗?"前来长沙参加卡通产业论坛的不少业界人士均向记者表示,谈动画片钱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没有占领市场就无法见观众,就没有再创作。
国内动画艺术知名人士赵刚认为,由于我国缺少无形资产与有形资金有效对接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国内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和运营模式,动画片的制作成本又非常高,所以原创作者在把创意转变为产品时,由于缺乏资金的有效支持,没办法把无形的创意转化为有形的完整作品。而没有较完整的作品就没有办法展示和招商,不能推向市场,也就吸引不到资金,整个产业链从一开始就是断开的。
"国产动画片并不是垃圾。比如中国卡通产业论坛和中国视协动画短片奖,就集中了大量的中国人做的优秀动画作品,中国人并不笨,也有这个灵气。"傅铁铮表示,由于市场运作机制不健全,创作缺乏投资,无法把它生产成能供电视台播出的系列片。所以,很多观众看不到这些优秀的、中国人创作的、令人快乐的中国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