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着金箍棒的孙悟空居然说着一口厦门腔的闽南话,抑扬顿挫还颇有韵味,虽然六岁的小卓还听不懂,可是这段时间的每天傍晚五点半到六点,他锁定了厦门卫视的闽南语少儿节目,听得看得津津有味,而这也正是该节目创办的初衷。厦门卫视全国首创将经典动画片翻译成闽南语版播出,就是为了让厦门乃至闽南的孩子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厦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地接触和了解本土文化,甚至连把闽南语说流利的都不多了,这可让不少学者专家担心,再这样下去,闽南文化的传承真是堪忧。今年2月1日厦门卫视开播以来,每天傍晚都会播放一集闽南语版的动画片,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九个月以来,已经播出了《大英雄狄青》、《宝莲灯》、《哪吒传奇》、《西游记》、《海尔兄弟》等近十部经典动画片,而该节目的收视率也是先冷后热,节节攀升,很多家长级观众在网站上留言或是打电话,反响强烈,他们认为这样的节目很有吸引力,让孩子们与闽南语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比硬逼着孩子听和说要有效得多。
为了将这一节目坚持办下去,栏目组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据负责配音工作的厦门音像出版社的詹朝晖社长介绍,别看电视上短短二十分钟的节目,从前期文本翻译到找专家核准再到进棚录音,却要花费近二十个人差不多20个小时的时间,一部50多集的戏要录一个半月可能更长,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用普通话配音的两倍甚至更多。尽管很辛苦,但詹社长说:“这样的幼儿节目可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更多地接受和了解本土的闽南文化,实现了闽南文化从娃娃抓起,推进作用非常好。”同时,詹社长也希望有更多感兴趣的年轻人加入到配音的队伍中来。
而厦门卫视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把动画片翻译成闽南语的工作还将继续,目前正在热播《海尔兄弟》,下一部正在洽谈引进中的动画片也将是近年来在口碑和收视率上都不错的动画片。
配音演员好难找啊!
“你是不是要帮我介绍配音演员啊”,当记者说明采访意图之后,詹朝晖社长很认真地问道。不仅如此,在采访过程中,詹社长还几次提起让记者帮忙推荐人选,如何让闽南语版的动画片更好看更好听成了当务之急。
詹社长告诉记者,目前从事配音工作的近20个人都来自厦门本地的戏剧团,可以说是本地最好的演员了,可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译制导演和专业的配音培训,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对于有观众提出“为什么给孩子看的动画片配音却过于老成”的问题,詹社长连连否认是因为配音演员年龄偏大,他归咎其原因为:“这些演员的年纪都在25岁到30岁之间,表演上的功力不错,可是比起北京等地的专业配音演员来,声音的可塑性还不够强,像对孩子的配音上就把握得不是很好。”詹社长很希望能从社会上广泛吸收一些感兴趣的人员加入,可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我们曾经想开办培训班,可是报名的人十分有限,配音工作主要占用晚上的时间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还是感兴趣的人少,年轻人更少。”
“能够在口音上统一已经很不容易了”,詹社长说,目前的配音还是以厦门口音为主,与台湾口音的发音方式和语言习惯不同,所以会有观众感觉配音不够活泼,“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人手的限制”,詹社长很是着急。
谁来拍讲闽南话的郑成功?
专家倡导挖掘本地文化素材
让孩子们在每天的听和看动画片中学习和接受闽南语言,这种形式对于闽南文化的推进作用是非常好的,但还远远不够。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长楫认为,应该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到对于本地文化素材的挖掘和研究上,不过这需要更多的调查和研究,任务更为艰巨。
“幼儿节目翻译得好既有助于孩子们了解名著,又能普及和推进闽南文化,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讨,但毕竟引进的《宝莲灯》、《西游记》这些名著不是闽南地区产生的,有些带着浓厚的北方色彩,所以在翻译上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尤其是碰到出现新名词的时候,如何翻译就颇为头疼,需要专家、演员在一起讨论很久,而如果能在本土的童谣、诗歌、戏剧、文学等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作,就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了。”
周教授说,可以把马祖、郑成功等很多有意思的成长故事编给孩子们看,也可以把闽南的风土人物、饮食、建筑等都编进故事,再加上曲调生动的童谣,“闽南文化过去没有文字记录,需要调查和研究,但也正因为这样有了一定的挖掘空间。”
可是,这方面的工作几乎还是空白,周教授很着急:“如果再没人来做这个工作,说不定不用两代人闽南文化这一古老的文化就要消亡了。”不过,周教授也承认任务的艰巨,不仅要了解历史背景,还要进行必要的民间调查和研究,现在了解闽南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了,就更谈不上挖掘、发扬和传承了。